级别: 九级会员
UID: 1019002
精华: 0
发帖: 5125
威望: 1000 点
金钱: 277060 RMB
贡献值: 424 点
注册时间: 2019-05-12
最后登录: 2024-10-29
0楼  发表于: 2020-04-07 14:10

补壹刀:美国要发动战争?

补壹刀:美国要发动战争?
中国经济网 2020-04-07 09:16:36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补壹刀:美国要发动战争?
执笔/胡一刀
美国要全球撤侨!这意味一场战争要开始了?
4月3日,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的一条消息,在中国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
而且这些猜测在朋友圈和互联网上颇具“传染力”——美国很有可能要掀起一场战争,地点有可能是南海或者台海;当然,还有可能是对委内瑞拉,或者伊朗。
真的如此吗?在美国目前疫情如此严重,感染人数已经逼近35万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通过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目前面临的重大危机吗?
1
这条在推特上发出的警示通告,透着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非常急切的口吻。
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呼吁,在海外的美国人尽快回国,“美国国务院敦促美国人不要延期回国,可能很快所有交通工具都无法使用。”

而且,美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在附图上写着“美国公民现在应该制定回国计划”,还特别用加粗字体对“现在”表示强调, 推文链接了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官网3月31日发布的全球4级健康警告——不要旅行。
可以看到,在这份警告中,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公民避免所有国际旅行。居住在美国的美国公民应立即安排返回美国,除非他们准备无限期留在国外。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常见的警示通告。
看看过去几十年曾经发生的战争,美国在战争之前也会动员自己在海外的公民尽快回国,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打响战争。 在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时,就曾有类似的举动。所以,这成了一些人猜测美国可能再次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个依据是,新冠病毒疫情已成为全球大流行,而美国现在的确诊感染病例正以单天30000人的“火箭速度”增长。眼下,美国的总感染人数接近35万,死亡人数马上超过1万。特朗普刚刚警告,未来两周美国可能会迎来死亡人数的高峰。
美国卫生局局长杰罗姆·亚当斯则表示,美国疫情将迎来“珍珠港时刻”,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将是“最艰难、最难过”的日子。 “接下来将会成为我们的珍珠港时刻、‘9·11’时刻……我们真的必须明白,如果想要抹平曲线到达另一边,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义务。”
在经济上,美国更是陷入糟糕的局面。上周全美国登记的首次失业人数已经达到破纪录的600多万人,而之前一周还是312万人。美国国内的经济和民众的生活状态也形同被按下“暂停键”。很多美国大公司都发出警告,这可能是最难熬的一次,纷纷抛出裁员计划。

因此,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就怕美国出现疫情失控(或者接近稳定状态),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美国政治统治阶层就会以开战来转移矛盾。
第三个依据是,从目前美军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似乎已经开始进入准战时状态。
3月29日的“今日俄罗斯”披露,美国北方司令部已将重要的指挥部分散到了著名的科罗拉多夏延山掩体,和另一个秘密地点,并将他们隔离。北方司令部如此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这些人员在疫情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昼夜不停地监视对美国本土的潜在威胁。

夏延山地下掩体是冷战“核阴云”催生的产物,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郊外,在1965年到2006年之间,该基地被用作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主要指挥和控制中心,是目前地球上规模最大、设备最现代的军事指挥中心。
由于地处山体中心部位,大楼的顶部和四周都有厚达数百米的岩石包裹着,形成了坚不可破的掩体,其独立设施被安置在20000平方米的大型挖掘隧道内,而这条隧道则隐藏在25吨重的防爆门后。其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核打击中让美军最高指挥者能幸存下来。
再结合上次有媒体曝出,如果美国华盛顿的那些政府和议会高层都无法指挥这个国家,那么北方司令部司令将接管整个国家的军事指挥权。网上有人说,对北方司令部的这个举动必须细品……

再加上,3月底的最后一天,美军侦察机罕见的同时进入东海、黄海与南海;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仍然部署在中东,对伊朗实施战略威慑;美国对委内瑞拉国家领导人马杜罗发出了通缉令;美军罕见征召100万预备役军人……
看上去,战争气息确实有点越来越浓。
2
虽然有这些与往常相比很罕见的迹象,但是从现实来看,美国要想在这个时候打一场战争,无论对象是中国还是俄罗斯,亦或是中东的伊朗,制约的因素也很多。
首先,美军现在的感染已经比较严重,这导致其在海外大规模动用军事力量,会给自身带来不小的风险。
截至4月3日,美军共有978名现役军人的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此外还有306名文职人员、256名军人家属和108名军事承包商确诊感染。而且,连美国军事指挥中枢五角大楼都出现了多个感染病例。美国国民警卫队甚至出现了一起确诊一星期后死亡的病例。
在美军的感染中,海军绝对是重灾区。

“罗斯福”号航母马上要变成“罗斯福公主”号,就不用说了。 因为舰长公开了舰上感染的严重情况,美军高层再也瞒不住了。美海军4日发表声明称,停靠关岛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罗斯福”号官兵中,已有155人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
就连被解除职务的舰长克罗泽尔,也被证实感染了病毒。
目前,“罗斯福”号航母上约5000名官兵中,44%已接受了新冠病毒检测,逾1500人被转移上岸,确诊者中尚无人住院治疗。美军将继续对舰上全部人员进行病毒检测,并在港口对航母进行消毒。这也意味着“罗斯福”号暂时已经不具备出动能力。
美国海军面临的尴尬还不止于此,另一艘部署在亚太的航空母舰“里根”号虽然处于休整状态,但是之前也出现了两个感染病例,目前是否还有其他感染病例尚不得而知。
面对在亚太无航母可用的“真空”窘境,美军急忙从中东调来了“杜鲁门”号航母。现在,美军可以随时调动的就剩下两艘航母,而且都在中东——“杜鲁门”号和“艾森豪威尔”号,此前是用来威胁伊朗。

一名美国官员5日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证实,美国国防部将从中东撤走一艘航空母舰。填补在西太平洋水域因为“罗斯福”号航母不能执行战备任务而留下的空白。
想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发动的地区级战争,都离不开航空母舰。而且,如果对手是一个实力稍强的对手,至少也需要两个航母打击群。所以,从当前美国海军的战备状态来看,现在不是打一场战争的时机。
其次,如果美国打一场战争,率先动起来的应该是弹药和粮草。但是眼下美国各大军火生产商,从波音到通用,从雷神到洛克希德·马丁,都在为了如何能更快地生产呼吸机和口罩而绞尽脑汁。
尤其是在生产呼吸机方面,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国防生产法》是悬在他们头上的剑,如果这时候还大量生产抗击疫情用不上的导弹、炸弹,一方面得不到联邦政府给他们的资金,另一方面美国民众和媒体估计会齐声谴责。
第三,如果美国要打一场战争,最根本的保证就是拥有大量的资金。 就现代战争而言,随着武器越来越精密,其造价也越来越高,而且用到的弹药也价格高昂,所以打一场地区级的战争将是“金钱黑洞”。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动用了12万人规模的陆海空部队,前后打了42天。据美国布朗大学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政府为那场战争花了6万亿美元。而2020年的今天,美国再打一场这样的战争,开销只会更大。
但是,美国现在国内疫情非常严重,经济停滞,白宫和国会刚刚通过了一份2万亿的经济补贴和刺激计划。而且,美国政府现在处于负债的历史最高点。所以,现在白宫无论如何也掏不出几万亿美元去打一场战争,几千亿都不行。毕竟现在抗疫是第一要务。
3
如今美国的确开始征召100万预备役军人,但主要是为了国内的抗击疫情。根据宪法及国家紧急状态法,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授权国防部及国土安全部,征召武装部队的预备役军人参与抗疫行动。
毕竟,就凭那句“珍珠港时刻可能会在近两个星期到来”,美国当前已经面临着另一场战争,战争的对手就是看不见的病毒。而且这个对手比普通对手凶残的多。

根据动员令,这次的服役期,很可能不会超过两年。这是美国总统自二战以来第4次动员后备军人服役,而且这次的召集人数创下历史纪录,召集的年龄门槛已经放宽到50岁以下。可以看出,美国现在应对疫情急缺人手。
而且,征召100万预备役,能回来多少人还不好说呢。
这些预备役能做些什么?主要是帮助建设野战医院,以及在最严重的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紧急建立方舱医院,准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另外他们还会肩负维护灾难地区的城市安全、保证治安环境,避免因为物资紧缺而发生哄抢和抗议等活动。
刀哥询问了多位美国问题专家,他们都认为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发出的那个警示通告,一是因为美国军队如今因为疫情原因而无法像平常那样全球巡逻,及时保护美国在海外的利益;二是由于疫情越来越严重,美国在“封国”前告知所有海外公民能回来、愿意回来的就自己回来。

当然,疫情之下,美国会不会用其他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威慑和打压,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比如针对委内瑞拉,美国不但宣布将悬赏1500万美元缉拿马杜罗,而且还在4月1日宣布,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将在西半球发起最大规模的禁毒行动,以防止“来自委内瑞拉的毒品进入美国”。
根据计划,美国将在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洋增加海军和空军部署,美国南方司令部将把海军舰船调往委内瑞拉领海边界附近。
所以,国家安全角度来说,对任何情况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各种准备方案。
有一点很清楚,在疫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会更加彻底地执行,因此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会带来多大冲击,需要有所准备。而在金融和经济方面,美国肯定也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舆论战和外交战方面,我们也要对美国政客的阴招、损招做好准备。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美国政府能跟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抗击疫情。这也是大多数美国民众和有识之士当前主张的立场。